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透露,我國計劃將北斗全球系統建設提速,于2018年初步實現全球服務。
今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概括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下稱北斗系統)的三步走發展軌跡: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昨日的第七屆武漢國際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上,劉經南表示,2012年底北斗系統正式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3年多來,系統保持連續穩定運行,可用性、連續性指標均高于國際標準。目前,國家已決定加快北斗全球系統的建設速度,提前2年于2018年前后,初步具備提供全球服務的能力。屆時,北斗系統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成為真正的全球化產品。
據悉,2015年我國開始對北斗全球系統進行全球衛星組網,第一顆三代衛星于2015年9月30日發射升空,截至2016年9月,已發射了5顆第三代在軌驗證衛星。劉經南介紹,要達到全球服務的目標,北斗在軌組網衛星需要達到35顆,未來2到3年,我國還將密集發射10顆以上北斗導航衛星。
武漢“北斗+”將迎來爆發期
記者成熔興 通訊員肖順元
隨著北斗系統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其產業鏈條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延伸、拓展。預計到2020年,北斗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4000億至5000億元。
昨日,東湖高新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武漢大學的測繪和北斗學術研究為基礎,武漢北斗產業發展領跑全國,目前已孵化、聚集起了一批“北斗+應用”的創新創業“小伙伴”。
武漢楚航測控科技公司研發、生產了國內首條北斗導航無人測量船,可探測水下地形地貌、觀測水文、監測水質。該船曾與美國、日本生產的無人船“打擂”,測試結果占據絕對優勢。
武漢光庭信息技術公司基于北斗定位系統研發的“光谷夢”無人駕駛汽車,在光谷鬧市試跑上萬公里,未出一起交通事故。光谷依迅公司聯合武漢大學、華為、東風共同開發的北斗自動駕駛技術,對普通小汽車進行自動化駕駛改造,成本在5萬元以下。
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牽頭研制的北斗智能手機高精度定位導航芯片,已進入量產環節,有望于今年年底規模化應用。該芯片的技術標準已通過了國際相關行業組織認可,可成為全球所有智能手機的應用標配。
技術領先 市場還需挖掘
記者成熔興 通訊員肖順元
除國內市場外,北斗系統還在積極走出國門。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副主任景貴飛介紹,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和企業正在亞太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推廣北斗系統及相關應用,“在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家已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景貴飛表示,與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等系統相比,北斗在技術上占有一定優勢。比如北斗是全球首個融導航與通信于一體的衛星導航系統,1000個漢字的短消息可與互聯網互通;北斗還可以同時為客戶提供標準精度和高精度兩種定位服務,這也是其他系統所不具備的。
不過,景貴飛強調,技術上的領先并不一定會馬上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畢竟國外客戶購買的并非單項技術,而是整體產品和服務。北斗作為新生產品,目前在國際知曉率、使用體驗、應用配套、培訓維修等環節上尚存在短板,在海外推廣時也遇到了一些困惑與問題,市場份額距離“老大哥”GPS尚有不少差距。他呼吁,國內企業可抱團出擊,圍繞北斗技術進行服務集成,提供更先進、更全面、更優良的產品和服務,才有贏得更大的市場。
掃一掃咨詢微信客服